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市场分析
中国的土壤修复产业起步于“十一五”时期,“十二五”期间进入导入期,2015年开始爆发式增长,整体仍处于产业发展初期,市场规模不足百亿。2006-2009年间,中国土壤修复项目增长缓慢,每年项目总数不超过20个。2010年起,项目数量增长至20-60个/年,2014年起土壤修复项目显著增长,2015年中国土壤修复项目超过100个,土壤修复合同额达到21.28亿元,比2014年的12.74亿元增长67%。从2007年到2015年中国土壤修复合同额从2.05亿元上升到21.28亿元,累计约为99亿元,。“十二五”期间市场发展迅速,期间土壤修复累计约为80亿元。
土壤修复可依据土地类型分为耕地修复、场地修复和矿山修复。前期出台的“土十条”对耕地修复提出了明确要求。“土十条”提出要在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省份污染耕地集中区域优先组织开展治理与修复;其他省份要根据耕地土壤污染程度、环境风险及其影响范围,确定治理与修复的重点区域。到2020年,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面积达到1000万亩;针对典型受污染农用地、污染地块,分批实施200个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。“土十条”虽未对场地修复和矿山修复提出更为具体的修复目标,但考虑到污染情况、修复需求趋势及模式,场地修复和矿山修复拥有较大增长空间。
整体来看,据全球环保研究网测算,中国“十三五”期间土壤修复行业市场容量为724.5亿元,其中,耕地修复150亿元,场地修复488亿元,矿山修复86.5亿元。中国土壤修复行业投资价值点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,通过房地产带动污染场地修复、农业用地修复以及矿山危险品污染修复。其中:工业污染场地修复具备较好的盈利模式,而农业用地修复以及矿山危险品污染修复盈利模式尚不明确,较为依赖财政资金。